11月10日,地方知名国企永煤集团发布公告称,因流动资金紧张,公司未能按期筹措足额兑付资金,“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一时舆论哗然、市场震惊。要知道,永煤的债券评级是AAA级、也就是基本没有风险的债券,可居然因筹不够10.32亿的到期本息而违约。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时隔不到一月之前的10月20日,公司才刚刚发行了一只“20永煤MTN006”的债券。其实,大型企业批量违约的苗头在10月下旬已经显现。先是辽宁知名国企华晨集团发行的、总额约10亿的“17华汽05”私募债出现违约,紧接着是沈阳盛京能源的两只存续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再之后是青海国投宣布对处于赎回期的永续债不实施赎回。无独有偶的是,紫光集团对自己发行的永续债出现大幅下跌后同样宣布不实施回购…永续债真的变成了“永远持续的存在”,直至蔓延到永煤集团的信用债违约。这些年,在金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一向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高信用等级债券正面临信仰崩溃的局面。据统计,自2015年央企——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约10家央企出现了债券违约、涉及金额538亿元。同时,还有27家地方国企违约、涉及金额696亿元,22家信用评级AA+以上发行主体出现了债券违约、9信用评级AAA+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债券违约。可比起银行债务违约来说,以上国企的违约似乎只是“小巫见大巫”。11月13日,包商银行发布公告:因央行和银保监会认定该行发生“无法生存触发事件”,将对65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实施全额减记。什么意思呢……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9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