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在家看了《光荣与梦想》,就想借这部剧,聊一下我们文宣方面的一些问题。这部剧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惊艳。湖南政府重修板仓杨宅,工人发现杨开慧藏在砖缝里的书信,然后引出晚年毛泽东孤独悲凉的处境,甚至连珍藏毛岸英衣物的破皮箱都出境了。当时看到这个开头,我觉得,稳了。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光荣与梦想》越来越不能看,所有大事件都用旁白解说一笔带过,简直是记录革命过程的流水账。比如李大钊和孙中山会谈。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学者型革命先锋,一个是领导革命近30年的领袖人物。按道理来说,这种会谈肯定要进行深入的交流,然后经过一番比较、纠结和妥协,最终做出接受或者排斥的决定,对吧,这才符合革命领袖深谋远虑的性格。《光荣与梦想》偏不,李大钊同志经过慷慨激昂的劝说,尤其是“唤醒工农”的理论,让孙中山迅速放弃革命几十年的成绩:“哎呀,我这条路怎么可能不失败呢?还是你说的明白,我们合作吧。”这......太出戏了。孙中山虽然屡战屡败,但也是推翻清朝帝制的革命领袖,他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荣耀,怎么可能轻易转变立场。如果是这种“墙头草”的性格,他根本坚持不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同盟会员和国民党员,也不会认这样的人做领袖。再比如……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9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