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工匠精神,从来不缺。觉得缺,是因为大部分人也接触不到真正的工匠,因为真正的工匠非常贵,作品也很少。国家大剧院内的一家苏绣店,店内的东西不许拍,橱窗的准许我拍了两张。我以前看书不理解“绣的灵动,真真的同真的一样”这种话,直到我看到这个。我问店家,一副要绣多久?店家说,一个绣娘绣几年,不能不同的人绣同一副,会不自然。几年的人工,这样的一副绣品,要几百万。大剧院中还有这个,这个手艺叫秸秆扎刻。一根根的秸秆用榫铆结构扎起来的,纯手工搭建。这个做的是故宫中的戏院,也就是下图这个。我当时看到直接被吓到了,因为虽然是模型,也非常的大。而淘宝上只有上面这个的百分之一大小的秸秆扎刻,是这个价。你能想象上面那个秸秆扎刻的戏院模型如果卖的话得多少钱么?反正我没法想象。刘诗诗大婚的婚服,美吧。baby大婚那件红色的婚服也是她家的,一件婚服的工时差不多8000个小时。刘诗诗的这件300万,这种才是可以传下去的婚服啊。以前看到说有人拿奶奶流传下的婚服去找人修补,衣服修补的人补好了要还回去都舍不得,我还不理解,看到这种就理解了。胡蝶的旗袍,褚老制作的,当年被拍卖,有港商还是台商(我记不清了,汗)买了下来,然后拿去找褚老鉴定,确实是他做的那件。他做手工旗袍,说是机器的东西太硬,这样一个旗袍,麻烦的得做三个月,快的也得……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51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