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被西医的“科学理念”与模式给打败。但是,中医药的衰而不亡却反映中医药必有其独到的地方。中医药绝对是疫情这两年最靓的仔!背后,与治疗新冠疫情的疗效有关,更离不开中医药国际化的国策。2019年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12月30日,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连发两文,将部分中医药纳入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中医药的国际化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治病救医跟投资一样,从来都是以结果为导向。——治病“别信广告,信疗效”,投资“别信嘴,看账户”。我问了一个行医10年的朋友,让他谈一谈对中西医的看法,他说:“西医就像流水线作业,分科越来越细,你毕业三五年在医院也许就会出成绩,但是中医比较难学,急功近利的多,短时间又很难有成绩......此外,中医的根在中国,理论抽象不容易理解,西医的高手在医院,中医的高手在民间!”西医像流水线引起了我的共鸣,以感冒为例。30年以来,我任何感冒去诊所,医生稍微一问症状都会相应的给我配“对应”的药,但是都离不开这些配方:黄色(清热去火)、白色(退烧)、小白(特别苦,至今不知道是啥东东)、阿姆西林(消炎抗菌)以及小饮料(去咳化痰)。去大医院也是。甭管你什么病,挂号之后医生都会直接让你先去做个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再让你做更进一步的检查,随后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比如,各种酶增高,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然后进一步做肝脏方面的检查。总之……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5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