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来源:知乎 作者:君临财富
1900年的大清朝,被八国联军入侵,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其实,在地球另一边的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王朝的命运也大抵如此。
1500年以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建立了最早的全球性殖民帝国,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们始终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无情的现实。
西班牙最后一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位的近半个世纪中(1886年~1931年在位),农民起义、革命党暗杀、学生游行、北方强国入侵、海外领土割让,此起彼伏。
在大清晚年你所能看见的一切让人痛切心扉的冰冷事实,在西班牙的土地上,都在重复上演着。直到国王在战火中被迫退位,内战爆发,独裁将军佛朗哥1939年荡平天下,一统伊比利亚。
葡萄牙更惨,自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当上皇帝之后,葡萄牙的命运就已经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1807年,拿破仑大军南下,葡萄牙小朝廷被迫收拾细软,飘零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他们流亡到了巴西,十多年后,这块葡萄牙人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就宣告独立了。
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革命和动荡就一直在葡萄牙土地上轮回,甚至有两次,1892年和1902年,葡萄牙国王耍赖宣告破产,欠北方帝国主义的外债还不起了。
接着就是1910年,比辛亥革命早一年,葡萄牙大革命爆发了,君主专制被推翻。这就是南美洲两个宗主国的悲惨命运。
宗主国尚且沦落至此,作为殖民地的南美大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迟迟不搞工业化呢?
福祸相依,一切的因果早已注定。
五百年来,伊比利亚半岛的农民扔下锄头,扬帆起航,以无比的勇气奔向大航海时代的征程之中。
他们在亚洲非洲的香料贸易中大发横财,在巴西挖金矿,在墨西哥挖银矿,在智利挖铜矿,在整个南美大陆上种甘蔗,种咖啡,种葡萄,然后运回欧洲贩卖。
这是一个完美的经济生态链,利润率比从事工业要高,技术门槛更低,来钱也快得多,一度让他们成为了整个欧洲老百姓都艳羡的土豪国度。
其实,半岛的农民也不是不想学北方的邻居搞工业,但是源源不断流入的金银,推高了本土的劳动力价格,导致他们出口英法的商品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了。
这大抵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吧。
这个诅咒,一直笼罩在拉美各国的头上,数百年来,一直试图挣扎解除,期间坎坷心酸,天朝百姓又有谁知?
拉美大陆上,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比较大的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四个。
巴西是南美第一大国,8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只比中国小一丁点,金矿遍地,地势平缓,气候温暖,随便在地上撒点种子就能收获回来一大筐粮食,可谓是真正的地大物博。葡萄牙人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都快疯狂了,连忙划船去非洲拉来黑人农民工搞大开发。
墨西哥和智利也还行,一个银矿多,一个铜矿多,虽然没有金矿值钱,不过也能过上小康日子了,并且这里有几百万的印第安壮丁,连黑人外劳都不用输入了。
阿根廷最差,位置离欧洲最远,寒冷的大草原,没有矿,没有人,也不适合种菜。殖民者都懒得拉黑壮丁来了,于是在当时,阿根廷一直都是最穷的荒凉化外之地,直到今天,这里仍是纯种的白人国度。
工业化需要资金、技术、市场,三者缺一不可。
北美大陆,作为英国人的殖民地,资金、技术都不缺,种棉花,搞纺织业,出口欧洲大陆也是有利可图,于是工业化的脚步从1800年开始就一直在稳步向前。
但是南美呢,宗主国都是农民,技术是渣渣,离欧洲隔了南北半个地球,完全竞争不过美国,想要吸引欧洲资本过来投资工业,毫无赚钱的可能性啊。
不过,一项技术的诞生,差点彻底逆转了南美人的命运——这就是1860年代出现的冷藏牛肉技术。
欧洲人通过工业革命发达起来了,他们喜欢吃牛扒,但是本地牧场的牛都被用来挤牛奶了,牛不够用,导致牛肉奇贵无比。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阿根廷,拥有着整个美洲大陆最肥美的草原,养牛成本相当的低。
英国人发现了这个商机,源源不断的资本开始流入阿根廷,他们建港口,修铁路,开牧场,养牛屠宰冷冻一条龙,大规模出口到欧洲。
据历史数据,英国人在1870年代,一度将50%的对外投资砸向了阿根廷大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建成了南美第一条地铁,到1885年,阿根廷已经建成了4300公里的铁路线。
1880年,阿根廷的经济水平只有美国的35%,到1905年,已经相当于80%了,到1914年,这里的生活水准已经完全追上了欧洲大陆。
大量在一战中沦落底层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涌向阿根廷新大陆,寻找梦中的天堂。人们将阿根廷,称为南美洲的美国。
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阿根廷,生活水平完全超越了宗主国,这就是世纪之初,阿根廷所谓进入发达国家的屌丝逆袭之路。
但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记住:直到1930年代,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还是拉美大陆,仍然只有种菜的农民和挖矿的奴隶。
黑暗动荡的社会,缺乏资金和技术,缺乏基础设施,让工业化几乎无法起步。
墨西哥是一个典型。
别看跟美国门对门,但是站在墨西哥高原的土地上,你几乎会以为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一个疯狂的无主之地。内战,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土匪横行,挖矿的种菜的人人带枪自卫。
看过电影的,可以参考佐罗,暴力就是法律。看过小说的,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人命只是蝼蚁。明天的命都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的住,搞工业,只能午夜窗前仰望星空了。
1929年的金融风暴和大萧条,以及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重塑了这个蓝色星球的命运。
最富有的欧洲人打到破产,大英帝国解体,破落户封建王国纷纷垮台,混战中的军阀们被打的焦头烂额,有野心的激进主义者们揭竿而起,在东欧、中亚、远东、古巴相继夺取权力。
这个混乱的时代,真正得益的,只有两个地方——北欧半岛和北美大陆。他们靠近欧洲核心,又避免了战火,社会稳定,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进一步加速了工业化。
欧洲的战争,需要枪支弹药,需要飞机大炮,战后重建又需要工程机械,这一切,都带给了北欧北美人巨大的商机。
今天,我们都知道,北欧是全球顶尖的富豪之地,福利健全,重工业发达,所有的底子都是在那几十年中打下的。然而南美诸国呢,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命运煎熬?
美国的大萧条,虽然也曾经历了一段不算短的动荡,但是毕竟是工业国,有技术积累,出口欧洲的消费品不好卖了,很快又可以在军工品上找到商机。
拉美的农民们可就苦了,金银铜矿一下子就失去了买家,沦为废铁,糖烟草咖啡葡萄酒牛肉全部烂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从1929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整整十几年的岁月,拉美经济一直在崩溃中挣扎。
数据显示,大萧条之后的五年,墨西哥GDP下跌了30%,阿根廷的年出口额从15亿美元下跌至5亿美元,萎缩了三分之二。失业,救济,流连街头的穷人,末世景象遍布每一个拉美国家。
动荡过后,就是革命和政变,新上台的独裁者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传统的资源出口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只有工业化才是希望。
可是要怎么工业化呢?
要么,打开国门,自由贸易,吸收外来投资,从低端的加工出口制造业做起,就像美国和北欧那样。
要么,关闭国门,贸易保护,政府投资,发展国企,全力打造重工业,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可是像美国、北欧那样做,是很难的。发展出口制造业需要几个条件:靠近大市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相对健全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这几个,后面的条件还好说,新上台的独裁将军们大多能够拍着胸脯保证,可是市场在哪里?兵荒马乱的年代,唯一紧缺的物资,只有飞机大炮,就南美农民们洗脚上田的知识水平,离造出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战后重建,物资奇缺,日常消费品的制造,他们也做不过欧洲本地人,一来远隔重洋,二来欧洲人也没有余钱对外投资——他们还正眼巴巴的盼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赶紧落实呢。
这时候,苏联的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成就震撼了所有亚非拉穷苦兄弟的心灵。
从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间,苏联靠国有投资,建成了6000个工业企业,工业产值翻了四倍,能够生产钢铁、汽车、飞机、大炮、拖拉机,从一个农业国完全蜕变为强大的重工业大国。
这番成就,别说社会主义小兄弟们急不可耐地要去学习,就连印度、意大利、法国这些亚欧民主国家们其实也在偷偷的抄。一时间,国有投资、计划经济,成了几乎所有渴望工业化的后进生们如获至宝的葵花宝典。
在墨西哥,新上台的革命制度党将所有的私人资本都国有化了,外商投资的银矿、油田全部充公,私人种植园一律没收重新分配给农民。
在巴西,执行“进口替代”战略,所有的进口商品都需要许可证,除了不能生产的能源和高技术产品,其他工业品全部限量进口,并且课以重税。
在阿根廷,著名的庇隆将军上台,法国和英国投资的铁路全部被国有化,外来商品几乎禁止进口,奇高的关税保护和严格的价格管制,从摇篮到坟墓的苏联式福利分配,计划经济的程度完全和社会主义阵营有的一拼。比如1947年颁布的一个法令,对餐馆的菜单和价格都提出了规定。
在西班牙,佛朗哥1939年上台执政,很快就成立了国有的钢铁厂、发电厂、汽车厂。最典型的就是西亚特汽车,在高关税壁垒下一度占有60%的本土汽车市场,是西班牙工业化的标志。
开始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就像我国曾经在前三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一样。
第一个十年,往往工业产值轻松翻翻,成绩喜人。因为钢铁厂、煤炭厂、发电厂、水泥厂这些低门槛的工业,只要你有钱投资,很快就能够生产出来。
第二个十年,问题来了。因为社会需求饱和了,产能过剩出现,开始亏损。由于国有企业不允许破产,但是低效率的国企缺乏技术升级能力,只能在低端产业上不断扩充产能,导致亏损越来越严重。
到海外去寻找市场?别开玩笑了,就国企的那产品水平,高价低质,设计等于无,卖情怀给国内同胞还行,你以为外国人都跟你一样傻啊?
第三个十年,亏损日复一日,僵尸企业横行,依赖补贴在苟且生存,就像癌症一样,不断蔓延,全社会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停滞气氛之中。
在苏联,就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在中国,就是七十年代,在印度,就是停滞的半个世纪,在阿根廷,就是从发达国家退回发展中国家的时光倒流。
尤其在拉美,人家发展国企的钱,并不是来自压榨农民的剪刀差,而是对外借款,当国企陷入了连年累月的亏损之后,外债缠身,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是一个死循环,谁有眼光打破这个循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谁就能获得新生。
第一个是西班牙。
1953年,西班牙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马德里条约,打开国门,开放资本流动。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故土,前往北方的法国、荷兰、德国寻找工作。
曾经的国有工业部门全部沦陷,被进口商品一冲即溃,那个西班牙工业的标志——西亚特汽车连年亏损,最终被大众汽车收购。
但是,西班牙的僵尸病却被治好了。马歇尔计划获得的贷款被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六十年代之后越来越多富起来的欧洲人来到西班牙度假旅游。
房地产、度假酒店、餐饮、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迅速兴旺起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5%,到2007年,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最终成为了发达国家。
很多人并不知道,西班牙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但其实人家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间恰恰是最近的1997—2007这十年。
由于加入欧元区,旅游业繁荣,基础设施在这十年间大量投资,建成了欧洲最先进的高铁网络,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也是全欧首屈一指。银行和电信公司大力进军拉美市场,快时尚品牌zara崛起,西班牙在服务业上的成就已经无愧于发达国家的名号。
第二个醒悟过来的是智利。
1973年,在一场经济危机引起的混乱之后,皮诺切特将军政变上台。
这位锐意革新的独裁者,聘请了一个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组成的顾问团,采取自由放任主义的休克疗法。价格管制被取消,工会被抑制,关税大幅下调,金融和贸易完全自由化。
在开始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场灾难。国有企业被大量私有化,沦为投机者的猎物,工业掀起破产潮,失业率高企,1975年制造业产出下跌了26%,1982年GDP甚至下跌了14%。
第一个十年,在所有的媒体评论中,休克疗法都被一致认为是失败的。但是从第二个十年开始,智利的僵尸病被治好了,重新焕发活力,经济开始起飞,并且一去不回头。
从1985年到2015年的这30年间,智利的人均收入水平翻了三倍,从不到南美平均的60%到遥遥领先,2013年人均GDP1.5万美元,在联合国的各种评比中,拥有着拉美地区最高的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经济自由度,最高的法治水平。
虽然和西班牙一样,在开放的过程中工业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得益于铜矿的出口,服务业的发达(桑科萨和法拉贝拉是拉美地区最大的两家零售业集团,连锁超市和百货店遍布阿根廷和巴西),稳健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十年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成员,并不是什么难事。
接下来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这三个拉美大国。
作为南美幅员最辽阔,人口比日本、俄罗斯都要多的大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巴西其实过的还不错。
毕竟内需市场广阔,汽车、飞机、石化、钢铁,各种重工业门类齐全,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城市化和南部沿海基建热潮,也曾经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968—1973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随后的五年里也维持着7%的增长率,从一个赤贫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工业国,甚至到今天,人均GDP也在一万美元以上。比上不足,比下已是有余。
墨西哥人口上亿,和日本人口相近,内需市场也足够发展。在和巴西同步的三十年,年均增长4%,发展慢一点,到今天,人均GDP也攀上了一万美元。
人口最少,国有化最彻底,僵尸病也最严重的阿根廷,在195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巴西的五倍,到三十年后,两国的差距已经抹平了。
但是,无论是巴西、墨西哥还是阿根廷,在接下来的八十年代,都终于进入了僵尸病爆发的停滞年代——剧烈的通货膨胀,不断增加的外债,社会不满就像要爆炸的火药桶不断逼近临界点。
有些时候,内部矛盾的剧烈,会导致军政府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在阿根廷,终于导致了马岛战争,枪挑英格兰的自杀式行为,战争失败,又导致了新一轮的倒台与社会动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哭泣的阿根廷”。
前面已是断头路,唯一的生计只能是打开国门,连苏联老大哥都垮台了,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历史的指针指向1990年代,墨西哥与美国坐下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巴西与阿根廷也几乎同时开始执行休克疗法。
他们大量的将国企私有化,失去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纷纷破产倒闭,具有竞争优势的矿产业和服务业开始恢复活力。
阿根廷在以前拉一条电话线通常需要等待几年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巴西的飞机工业在八九十年代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直到后来私有化引入了职业经理人,才真正获得盈利并走向海外。
但更普遍的现象,是连片倒下的国企工厂。对于一个劳动力成本相对高企,而技术积累又因为封闭而落后于时代的地区而言,制造业消亡其实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就跟所有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一样,第一个十年,总是崩溃的十年。然而到了第二个十年,当毒素清除、肌体恢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出口的时候,持续而光明的增长就开始了。
从2002年开始的十年,是南美三国经济史上的黄金年代。
受益于中国房地产热潮的强大需求,巴西优质而又廉价的铁矿石资源开始大量出口,另一方面又在深海发现了超大型油田,数钱数到手抽筋。
阿根廷忽然也发现自己的转基因大豆竟然那么受中国买家欢迎,连忙将牧场都拆了,改成种大豆去。
墨西哥更拽,一方面油价高涨大赚,一方面外资汽车业将他们当作是进军美国市场的生产基地,直接把底特律给挤破产了。
这一轮年均GDP在5%左右的持续增长,是三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这就是为什么直至今天,虽然他们仍未能晋升发达国家,但实际发展水平仍然高于持续了35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的原因。
今天的南美,和一百年前内战不宁、持续动荡的样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年的南美,只有种菜的和挖矿的两种人,但是今天的南美,GDP构成中,农业只有5%,工矿业只有25%,其他70%的经济活动都是来自服务业。从生活水平来看,他们也比一百年前的英法德要好的多。
这个世界上,成为发达国家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但本质都是依赖资源出口。
工业化的本质,是人力资源出口,只有人口多,劳动力价格足够便宜,政治稳定,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又靠近大市场的地区才可能发展的起来。比如靠近英国的欧洲大陆,靠近日本的韩台。
没有人力资源的国家,可以通过矿产资源出口,比如澳洲、加拿大、挪威,可以通过交通商贸资源出口,比如迪拜、香港、新加坡,可以通过旅游资源出口,比如西班牙、希腊,可以通过农业资源出口,比如新西兰。
他们通过百年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保证社会稳定,让财富可以积累,保证自由开放的政策,让市场自行寻找比较优势,让服务业的效率得以提升,走向发达国家是完全可行的。
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很难走工业化的路,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没有比较优势。
如果本身不存在比较优势,却要通过闭关锁国,强行制造,其结果只会形成孤岛效应,离世界越来越远,形成僵尸病,扼杀活力,全社会陷入一种慢性自杀的绝望氛围中。
这是一条看似捷径,实则走向毁灭的不归路。而放眼世界,突破新生,寻找比较优势的转型过程中,则必然要经历一轮惨痛的崩溃和刮骨疗伤,这个过程中,考验你的是眼光、决断和义无反顾的执着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