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反垄断进入3.0时代!


2022年01月01日 
来源:米筐投资(微信ID:mikuangtouzi)
作者: 钟灏


图片

因为垄断形式变了!


互联网垄断成为一种新的垄断方式。


垄断1.0涉及石油、电力、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可以通过业务拆分防止垄断。


垄断2.0针对高新尖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里,可以通过技术共享激发技术创新。


垄断3.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涉及互联网平台数据信息带来的隐私安全和反垄断难的问题。


监管伴随着垄断形式的转变而发生转变,之前的垄断仅仅是想赚更多的钱,现在的垄断在想着赚更多钱的同时还威胁到了的隐私和安全,关键监管起来也比以前更难更复杂了。



1




有一次,我跟朋友通过某聊天工具语音聊天谈到买车的问题。


通话结束后,当我翻看朋友圈时,朋友圈直接向我推送关于车的广告,并且还是我聊天时看好的车。


及时精准的让我既惊讶又害怕。


随后,我又问了问周围的几个朋友他们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两个朋友说也遇到过。


这让我想起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一次听证会上的答话。


听证会上,一名议员质问扎克伯格:“Facebook是否在窃听用户说话?”扎克伯格婉转地回答:“我们允许用户上传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的确有声音,我们也的确会记录那些声音,并且对这些声音进行分析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就说明Facebook存有用户私人数据,并根据数据推荐相应的服务。


实现这一操作的技术叫算法。


该算法若仅仅是搜集用户特征推荐更好服务,倒也“没多大坏处”。


但是,倘若某个掌握全国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依靠其垄断地位,特意制作某些内容,然后定向输出你喜欢的或你不喜欢的,久而久之,你的思想就会固化甚至极端,比如女权思想的流行。


这无疑于思想控制。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的英国公司就曾被曝以不正当方式获取8700万脸书用户数据,运用心理学通过控制言论自由,影响美国大选。


图片


这是非常可怕的。


目前,中国互联网(两大)寡头垄断逐步形成,涉及所有人的衣食住行。


为防止类似于阿里云出现安全漏洞先向他国报告的情形出现,进一步的互联网反垄断势在必行。


2021年是互联网监管的拐点年,也是反垄断最强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资本无序扩张的垄断由原来的“初见成效”到取得“重要成就”,监管垄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




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导致互联网行业的自然垄断出现。


互联网的出现扭转了以往线下的交易方式,它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市场,更重要的是让商家通过销售快速实现“资本→资本”,以更短的周期完成一个商品的流通,从而快速实现资本积累。


有了资本积累,就有钱干其他事儿,别人有的我卖,别人没有的我烧钱搞。


原来干零售的、干聊天工具开发的逐渐渗透到金融支付领域还大言不惭说银行“当铺”思维。


阿里货源有了(1688)、物流有了(阿里物流)、存量用户也有了,“帮助”商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逐渐在二选一、直通车等损害公平和他人利益中渐行渐远。


腾讯年初限制抖音通过微信和QQ分享内容,一纸诉状打响了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


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就会越全,之后垄断带来的影响就会越大。


掌握了网购的消费数据,垄断导致平台有能力过度挤压商家利润空间,也有能力给出歧视价格(杀熟),那么天下就只剩下难做的生意了。


同样掌握了你的(思想)喜好数据,你的人物画像就会更细,市场舆论等都会带有倾向性。


扎尔伯格说过:“在很多方面,Facebook更像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公司。我们有这个庞大的社区,相比其他科技公司,我们更是在实际制定政策。”


阿里腾讯系会不会走Facebook曾经走过的老路,不得而知,但最好不要。



3




石油、电信行业发生价格垄断,国家可以进行业务拆分来防止更进一步的垄断行为;高新尖科技发展起来的科技公司影响创新,国家可以让其共享专利技术。可用户数据被掌握在少部分企业手里,监管起来就变的很困难。


它不像传统的垄断,通过价格指引疏通垄断。


比如,行政垄断导致封闭式学校里开了个小超市,价格比外面普遍贵。此时只要通过行政的监管手段允许外部商品流入,这种贵的情况就会打破。


互联网数据垄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仅仅是获得价格上的垄断,监管可以针对VVIP的垄断协议行为进行处罚、也可以针对二选一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进行处罚,甚至可以也很有必要防止阿里腾讯潜在合并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发生。


图片

垄断的三种行为


这都是明面上的行为,容易监管,也很容易获取证据。


可是平台留存的数据监管就变的非常困难。


要求数据共享会打乱市场有效竞争,放任不管又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比如,平台既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服务,也可以用钱放贷生钱,撬动金融市场,更可以定向推送信息影响用户“倾向”。


这是潜在的危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事实来界定垄断下的这种行为。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希望在互联网的强监管下私人信息可以被更好的保护虽然泄露已成事实,避免大的互联网公司滥用数据,出现CA有可能干扰政治的情况出现。



4




按理说,用户上网的个人数据属于用户个人私有,平台利用数据更好的服务用户无可厚非。但集中式数据库的特点就必然造成互联网巨头有对私人数据的支配优势。


数据安全的核心在于数据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或谁的手里都不掌握,从而不被外力恶意使用。


有人说“去中心化”可以解决。


但是人人都有数据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可以利用数据干些正确的事儿?


又有人说,技术创新可以打破垄断。


可是,技术创新打破原有垄断会进一步催生新的技术,又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垄断......


晶体管的开放,成就了IBM;PC电脑,IBM又成了老大;软硬件分开销售,公布硬件技术标准,又造就Intelde拿下CPU,微软拿下操作系统,形成了如今攒机(你贴牌,其他由其他人提供);微软由成了巨无霸,反微软又成就了谷歌,谷歌又有了安卓手机系统......


技术创新去了中心(垄断)化,又有新的“中心”出来。


垄断像那挥之不去的苍蝇。


监管就是那蝇子拍。


苍蝇消灭不完,可苍蝇拍时不时动一动还是有效果的。


静待《反垄断法》修正草案于2022年两会后正式落地。


反垄断3.0新时代,希望有有关互联网数据安全监管的新举措!!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851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乌克兰已成北约弃子,到底打不打?
下一篇:期待中国明天会更好——关于2022年的10个预测!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